海报新闻记者 李金珊 报道
9月10日至9月21日,“艺彩新锋——山东美术新人新作展(2025)李潇个人展”在山东美术馆2楼“锐”空间开展。
李潇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,后赴韩国攻读博士学位。在韩期间,她广泛阅读艺术、社会学与文学著作,齐美尔与普鲁斯特的《追忆似水年华》等都深刻影响了她的艺术思维。她开始从“边界”这一概念出发,审视熟悉与陌生、内部与外部的关系,逐渐形成以“凝视”“室内”等为核心的艺术表达。这一阶段的思考促成《反射系列》《隐秘的角落》等作品的诞生,与其早期创作形成鲜明对比。
李潇本次共带来12幅作品,展出作品创作灵感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·齐美尔的随笔集《桥与门》。齐美尔以“桥”与“门”隐喻人际关系中的分离与联系——“门”代表联系中的分离,“桥”象征分离中的联系。这一哲学思考被李潇转化为视觉语言,体现在她笔下的空房间、楼道、门窗、窗帘、模糊镜子等意象中。她限制颜色种类,以灰、白、黑、黄、蓝等冷色调为主,使画面在细节丰富之余仍呈现出一种“空”与“静”的氛围。作品不见压抑,反显沉静,具有一种直击心灵的张力。
在展览中,李潇对每幅作品进行了细致解读。窗户、门、楼道等元素不仅构成画面主体,更承载隐喻功能。冷色调营造出冷静甚至冷寂的气氛,而细节处——如窗帘缝隙中模糊的背影、空房间里镜中微影、地板上的隐约脚印——又引导观众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,关乎人与生活、与环境的关系,也体现出她将生活经历哲学化、并以艺术语言进行表达的探索。
山东美术馆馆长、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刚认为李潇的画作细腻、柔和,充满了女性特有的观察和感受力。她的作品关注日常生活,在安静的画面下聚焦记忆碎片中重建的私人叙事,干净简洁的室内空间构成了主体的叙事脉络,通过对环境的刻画、空间的塑造、人物的描绘,引发了观者对于空间、时间和人生的哲思,体现了作者对于生活和人生意义的独特关照。她在内部与外部的互动、可见与不可见的现象学空间中探索了人们感知与体验的新“边界”,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探究空间与时间关系带给人们的美好体验,既引发了观者对于人与空间关系的进一步思考,更激发了观者对环境和生活的感知力。
山东油画学会主席,山东大学荣聘教授王力克表示,李潇的作品取材并非新颖,也不怪异、不夺人眼眶。相反的,她关注于日常生活。没有刻意去“修正”现实所见,却用独特视角去冷静地观看。她的独特之处,还在于用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把观者引入一个她“改变”的我们曾熟悉的现实,从而达到她想要的效果——艺术的“预言”。
极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